一周的清算:全球市場屏息以待通脹數據與政治風暴
2025年9月7日 在新的一周拉開序幕之際,全球資本市場正屏息凝神,準備迎接一系列可能動搖經濟根基的重大事件。從華盛頓到巴黎,再到北京,即將公佈的數據和上演的政治角力,將共同描繪出一幅充滿不確定性的地緣政治與經濟圖景。本周的焦點將集中在兩個核心問題上:美國的通脹壓力是否會迫使聯準會重新思考其貨幣政策,以及歐洲心臟地帶的政治動盪是否會引發一場新的金融危機。這一切都發生在一個大國競爭日益激烈、獨裁者們正透過精心策劃的政治秀展示肌肉的背景之下。 第一部分:經濟的試煉 未來一周,五大經濟事件將成為全球投資者關注的焦點,它們如同五塊多米諾骨牌,任何一塊的倒下都可能引發連鎖反應。 美國通脹的最後一塊拼圖 市場的首要關注重點無疑是將於美國時間本周四公佈的8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CPI)。這份月度通脹報告是聯準會(Fed)在9月16日至17日召開利率決策會議前,所能得到的最後一塊關鍵數據拼圖。此前,8月份的非農就業報告已經落地,為聯準會提供了關於勞動力市場的一隻「靴子」。而本周的通脹數據,則是另一隻懸而未決的「靴子」。 華爾街對此數據的預期充滿了忐忑與分歧。爭論的核心在於,前總統川普推行的關稅政策,其影響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傳導到了終端消費價格。自今年4月以來,兩種觀點一直僵持不下:一種聲音認為,關稅的影響早已被市場消化,並未顯著推高物價——這也是川普政府樂於宣揚的論調;另一種聲音則堅持,關稅的傳導效應仍在途中,其真正的衝擊尚未在通脹數據中完全顯現。 正是由於這種根深蒂固的爭論,無論周四公佈的數據是好是壞,市場似乎都已提前為自己找到了解釋的理由。數據走高,會被歸咎於關稅滯後效應;數據平穩,則會被視為關稅影響有限的證據。這也意味著,該數據不太可能給市場帶來決定性的衝擊,反而會讓這場關於通脹與關稅的辯論繼續下去。 與此相關的,是周三將公佈的8月份生產者價格指數(PPI),即批發價格指數。儘管其重要性不及CPI,但如果兩份數據在方向上形成共振,可能會對聯準會的決策產生微妙影響。然而,鑑於圍繞關稅的持續爭議,市場普遍預計這兩份數據不會發出一個清晰明確的信號。 美國國債拍賣:市場壓力的預演 本周二至周四,美國財政部將連續拍賣價值580億美元的三年期國債、390億美元的十年期國債以及220億美元的三十年期國債。在聯準會降息幾乎成為確定性事件的背景下,此次大規模的國債拍賣將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