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的清算:全球市場屏息以待通脹數據與政治風暴
2025年9月7日
在新的一周拉開序幕之際,全球資本市場正屏息凝神,準備迎接一系列可能動搖經濟根基的重大事件。從華盛頓到巴黎,再到北京,即將公佈的數據和上演的政治角力,將共同描繪出一幅充滿不確定性的地緣政治與經濟圖景。本周的焦點將集中在兩個核心問題上:美國的通脹壓力是否會迫使聯準會重新思考其貨幣政策,以及歐洲心臟地帶的政治動盪是否會引發一場新的金融危機。這一切都發生在一個大國競爭日益激烈、獨裁者們正透過精心策劃的政治秀展示肌肉的背景之下。
第一部分:經濟的試煉
未來一周,五大經濟事件將成為全球投資者關注的焦點,它們如同五塊多米諾骨牌,任何一塊的倒下都可能引發連鎖反應。
美國通脹的最後一塊拼圖
市場的首要關注重點無疑是將於美國時間本周四公佈的8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CPI)。這份月度通脹報告是聯準會(Fed)在9月16日至17日召開利率決策會議前,所能得到的最後一塊關鍵數據拼圖。此前,8月份的非農就業報告已經落地,為聯準會提供了關於勞動力市場的一隻「靴子」。而本周的通脹數據,則是另一隻懸而未決的「靴子」。
華爾街對此數據的預期充滿了忐忑與分歧。爭論的核心在於,前總統川普推行的關稅政策,其影響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傳導到了終端消費價格。自今年4月以來,兩種觀點一直僵持不下:一種聲音認為,關稅的影響早已被市場消化,並未顯著推高物價——這也是川普政府樂於宣揚的論調;另一種聲音則堅持,關稅的傳導效應仍在途中,其真正的衝擊尚未在通脹數據中完全顯現。
正是由於這種根深蒂固的爭論,無論周四公佈的數據是好是壞,市場似乎都已提前為自己找到了解釋的理由。數據走高,會被歸咎於關稅滯後效應;數據平穩,則會被視為關稅影響有限的證據。這也意味著,該數據不太可能給市場帶來決定性的衝擊,反而會讓這場關於通脹與關稅的辯論繼續下去。
與此相關的,是周三將公佈的8月份生產者價格指數(PPI),即批發價格指數。儘管其重要性不及CPI,但如果兩份數據在方向上形成共振,可能會對聯準會的決策產生微妙影響。然而,鑑於圍繞關稅的持續爭議,市場普遍預計這兩份數據不會發出一個清晰明確的信號。
美國國債拍賣:市場壓力的預演
本周二至周四,美國財政部將連續拍賣價值580億美元的三年期國債、390億美元的十年期國債以及220億美元的三十年期國債。在聯準會降息幾乎成為確定性事件的背景下,此次大規模的國債拍賣將成為一個重要的市場壓力測試。
全球投資者將密切關注,當美元指數因降息預期而走弱時,美國國債的定價會如何反應。如果國債收益率因需求不振而飆升,其衝擊波將迅速傳導至股市和全球大宗商品市場。因此,這三天的拍賣不僅僅是常規的融資活動,更像是9月17日聯準會宣佈降息後市場反應的提前預演。
法國的「生死考驗」與歐洲的「黑天鵝」
視線轉向歐洲,法國政府將於本周一迎來一場攸關生死的信任投票。由於總統馬克宏的政府在議會中屬於少數派,這次投票不過關的可能性極大。一旦政府垮台,法國將立即陷入政治動盪,並可能引發經濟混亂,進而對整個歐盟帶來嚴重的負面衝擊。
法國總理在投票前夕的疾呼——「這不是對我個人的投票,而是對法國未來的投票」——更凸顯了局勢的嚴峻性。更令人擔憂的是,信評機構惠譽(Fitch)預計將於周五發布對法國的最新信用評級報告。如果信任投票失敗與信用評級下調這兩大負面事件疊加發生,很可能會在歐洲市場催生一隻「黑天鵝」。
來自中國的矛盾信號
本周,中國也將發布兩項重要的宏觀經濟數據。首先是周一(美國時間)公佈的8月份出口數據。自貿易戰開打以來,中國的外貿數據表現出驚人的韌性,屡屢超出外界預期。華爾街的解釋是,無論是關稅提高前還是貿易戰休戰期,中美雙方的進出口商都在進行恐慌性的「囤貨」。這種解釋是否站得住腳,本周的數據將提供新的檢驗。據《華爾街日報》調查,經濟學家預計8月份出口同比增長將放緩至5.2%,但仍保持正增長。
另一項關鍵數據是周三(美國時間)發布的8月份通脹數據。市場普遍關注中國是否能擺脫通縮的陰影。然而,《華爾街日報》的調查顯示,經濟學家普遍預期8月份中國的CPI將重回負值區間(-0.2%),而PPI的負增長(-2.8%)將進一步惡化。這表明,中國的通縮壓力不僅未能緩解,反而可能正在加劇。這與中國官方宣傳的「反內卷」以及股市因此而受到的提振,形成了鮮明對比。
第二部分:地緣政治的驚雷
在經濟數據的迷霧之外,地緣政治舞台上的衝突與權力更迭同樣令人矚目。
普丁的瘋狂與基輔的火光
據路透社報導,俄羅斯於周日對烏克蘭發動了「戰爭以來最大規模的空襲」。導彈和無人機的攻擊導致基輔市中心的一座主要政府大樓燃起熊熊大火,濃煙竄入天際。此次襲擊造成至少4人死亡,包括一名嬰兒。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痛斥這是「蓄意的犯罪」,並再次緊急呼籲盟友加強烏克蘭的防空力量。
這次襲擊的殘酷性,再次凸顯了普丁政權近期的瘋狂。普丁在海參崴的會議上反覆強調「烏克蘭撐不住了」,他似乎堅信勝利在望,因此不斷加大空襲的強度。無論這是基於真實情報的判斷,還是嚴重的戰略誤判,普丁的行動都向世界傳遞了一個冰冷的信號:任何希望透過「聊聊天、打打電話」來解決烏克蘭問題的幻想都應該被徹底拋棄。面對這樣一個決絕的對手,烏克蘭及其盟友必須做好最壞的打算——一場艱苦卓絕的長期戰爭。
日本政壇地震:石破茂下台引發的不確定性
彭博社報導稱,日本首相石破茂在經歷了恥辱性的選舉挫敗後,於周日宣布即將卸任。這次選舉導致執政的自民黨聯盟在國會兩院失去了多數席位。石破茂的辭職將引發一場激烈的領導權之爭,也給日本的財政前景蒙上了一層陰影。
潛在的候選人包括前總務大臣高市早苗、前首相之子小泉進次郎等。高市早苗被視為前首相安倍晉三最忠誠的追隨者,她在對台問題上立場強硬,但其激進的刺激措施主張可能引發市場對日本債務問題的擔憂。相比之下,被視為能為自民黨帶來新鮮面貌的小泉進次郎可能更受投資者歡迎。無論誰最終勝出,一個普遍的共識是,未來的日本領導人不太可能是親華派。這場權力更迭將在未來數周為亞洲市場帶來顯著的不確定性。
第三部分:水面之下的暗流:醜聞與秘密行動
除了這些佔據頭條的重大新聞,一些由媒體深入挖掘的獨家報導,揭示了權力運作背後不為人知的秘密與醜聞。
現代汽車工廠的移民風波
《華爾街日報》披露,美韓兩國政府已達成協議,將釋放在喬治亞州現代汽車電動車電池廠工地被拘留的韓國工人。此前,美國執法人員對該工地進行了史上最大規模的單點移民突襲,拘留了475人,其中包括300名韓國公民。
事件的真相在兩國達成協議後才逐漸清晰。據美國邊境事務官員解釋,這家韓國工廠的分包商「明知故犯」,為了加快工程進度,利用B-1簽證(商務考察或短期培訓)將大批韓國工人帶到美國從事全職工作,這顯然違反了美國移民法規。這起事件凸顯了川普政府在吸引外資與嚴格執法之間的內在矛盾。
聯準會理事辭職背後的「房貸醜聞」
CNBC的調查報導解開了拜登任命的聯準會理事庫格勒(Adriana Kugler)突然辭職的謎團。她的離去為川普迅速提名自己的經濟顧問填補空缺鋪平了道路。記者查閱其個人財務和報稅記錄後發現,庫格勒女士涉嫌將多處房產同時申報為「主要住宅」,以騙取最優惠的長期貸款利率,再將這些低成本獲得的房產用於出租牟利。這種行為一旦被追究,即構成刑事犯罪。在同事因此類問題受到調查後,庫格勒很可能是出於心虛而選擇了「自保式」辭職。這起事件也讓外界得以窺見美國官場腐敗的一種獨特形式。
川普「一無所知」的朝鮮秘密行動
福斯新聞跟進了《紐約時報》的一則驚人爆料:2019年,在川普與金正恩頻繁會晤、大秀友誼的同時,美國海豹突擊隊曾策劃了一場深入朝鮮境內的秘密行動,旨在安裝竊聽裝置。行動在撤退時發生意外,突擊隊員為免暴露,向一艘他們誤以為是軍方的船隻開火,打死了船上所有的朝鮮漁民,並將屍體沉入海底。
當被問及此事時,川普的回應是:「我對此一無所知。」福斯新聞分析認為,以川普的行事風格,如果這是一則假新聞,他必定會猛烈攻擊《紐約時報》。他這種含糊其辭的表態,反而暗示事件可能確有其事。這則新聞如同一把尖刀,劃破了個人外交的溫情面紗,揭示了其背後冷酷而激烈的秘密行動。這也為那些曾被川普稱為「朋友」的領導人敲響了警鐘。
第四部分:中國的宏大敘事與現實困境
本周,一系列圍繞中國的新聞,從商業困境到高科技間諜活動,再到對其全球戰略的深度剖析,共同構成了一幅複雜的圖景。
從比亞迪的困境到俄羅斯的「器官移植」
路透社報導,中國電動車龍頭比亞迪已將其2025年的銷售目標大幅下調16%,這標誌著其創紀錄的擴張時代可能告終。其第二季度淨利潤出現了三年多來的首次下滑。與此同時,根據中國媒體第一財經的數據,日本豐田汽車上半年的利潤是中國16家上市車企利潤總和的1.9倍。這反映出中國汽車產業在「內卷式」發展——或者更準確地說,是產能過剩——下面臨的巨大壓力。
就在中國高科技產業面臨瓶頸之際,俄羅斯拋來了「橄欖枝」。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報導,俄羅斯準備向中國的C919大飛機項目供應包括重型發動機在內的關鍵零部件。此前,在中美領導人會晤時,「長命百歲」和「換器官」成為了意外的輿論熱點。如今,俄羅斯似乎正試圖為中國的戰略產業進行一次「器官移植」,用俄羅斯的技術替代西方的供應鏈。然而,這種替代無異於飲鴆止渴,不僅暴露了中國在核心技術上的短板,也可能讓其陷入俄羅斯的戰略陷阱。
對北京政治秀的冷靜剖析
中國近期耗費巨資接連舉辦了上合組織峰會和九三大閱兵,試圖向世界展示其實力與影響力。然而,美國智庫的專業分析為這兩場精心編排的政治秀提供了更為深刻和清醒的視角。
紐約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所的專家認為,北京想傳遞的信息很明確:即證明中國有能力在當今地緣政治不確定性加劇的情況下,召集多元化的領導人,展示其地區影響力。然而,該智庫的另一位中國問題專家丹尼爾·羅素(Daniel Russel)則一針見血地指出,這兩場活動絲毫看不出一個「世界新秩序」正在形成。
他尖銳地評論道,所謂的「邪惡軸心」(中國、俄羅斯、伊朗、朝鮮)不僅沒有擴大,反而因伊朗的削弱而萎縮。朝鮮的地位提升,僅僅是填補了伊朗留下的空缺。這充其量是「邪惡軸心」內部秩序的微調,而非全球秩序的變革。
更重要的是,羅素認為,制約習近平改變國際秩序野心的最大因素,恰恰是中國國內日益惡化的問題。他指出,超過20%的年輕人失業率、深不見底的房地產危機、地方政府的沉重債務,以及比這些數據更可怕的社會信心滑落——這些內部的脆弱性,極大地限制了中國對外擴張和持久作戰的能力。一個連國內秩序都面臨嚴峻挑戰的政權,又談何領導世界、建立新秩序呢?
結論
當塵埃落定,喧囂的閱兵與峰會留下的,或許更多的是一地雞毛。國際輿論對領導人「長命百歲」的八卦式關注,遠遠蓋過了對其宏大戰略的嚴肅討論。這本身就說明了問題。
世界正站在一個十字路口。獨裁者們用閱兵的鐵甲洪流和空襲的沖天火光來展示力量,但其權力的根基卻在國內外面臨著深刻的侵蝕。而西方世界則在通脹的陰影和政治的動盪中艱難前行。未來的一周,將不僅僅是數據與投票的結果,更是對全球經濟韌性、政治聯盟穩定性以及未來世界秩序走向的一次嚴峻考驗。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