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分析:华盛顿经济战与北京政治清洗 | 全球新时代的不稳定10月24日
悬崖边缘的世界:华盛顿的经济战与北京的政治清洗预示着不稳定的新时代
两场相隔万里却同时发生的地震级事件,揭示了一个分裂的全球秩序的轮廓。西方终于对其全部经济实力,对俄罗斯的战争机器施以重击;而在北京,一场前所未有的内部清洗,则标志着一个被偏执攫住的政权。这两件事共同描绘了一幅世界正进入一个充满深刻危险和不可预测时期的画卷。
本周,全球棋盘因两场截然不同但又紧密相连的震动而摇晃。在华盛顿,美国释放了其武库中最强大的经济武器,直击克里姆林宫战争经费机器的心脏。与此同时,在北京,中共四中全会闭幕,带来的并非是拯救疲软经济的大胆新政,而是一场令人不寒而栗的政治清洗的揭露,其规模之大,自文化大革命最黑暗的日子以来无可比拟。这些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一个动荡新时代的双重支柱——这个时代既由西方重新找回对抗专制的决心所定义,也由一个偏执的超级大国危险的内部动荡所塑造。
西方终于亮出杀手锏
两年多来,在俄罗斯对乌克兰的残酷战争肆虐之际,西方的制裁常常让人感觉像是一系列半吊子措施。这些措施虽具破坏性,却漏洞百出,其设计初衷几乎是同等地既要限制莫斯科的收入,又要避免全球能源价格灾难性飙升。“七国集团”的价格上限政策,意图虽好,却在很大程度上被一支“影子舰队”油轮和不透明的中间商所规避。其结果,正如批评者所指出的,是令人沮丧的悖论:俄罗斯的石油产量和收入在经历短暂下滑后,于2023年和2024年飙升至历史新高,让普京得以用令人心寒的效率为其侵略行径提供资金。
那个谨慎调整的时代现已终结。美国政府决定将俄罗斯最大的两家能源巨头——俄罗斯石油公司(Rosneft)和卢克石油公司(Lukoil)列入制裁黑名单,这不仅仅是又一次加压,而是对俄罗斯经济命脉的一次直接、明确的打击。这两家公司合计占俄罗斯石油总产量近一半,仅俄罗斯石油公司一家就占全球石油供应的6%。通过将它们置于美国财政部外国资产控制办公室(OFAC)的管辖之下,华盛顿启动了其最令人畏惧的金融武器:次级制裁。
这是经济国策中的“核选项”。它意味着任何与俄罗斯石油公司或卢克石油公司有业务往来的实体——无论是迪拜的银行、印度的炼油厂,还是中国的船运公司——都将面临被切断与以美元计价的全球金融体系联系的风险。这正是2018年至2022年间让伊朗石油出口陷入停滞的同一工具。其威力不在于直接强制执行,而在于它在全球市场中灌输的普遍恐惧。信息简单而残酷:你可以与普京的战争机器做生意,或者与世界其他地方做生意,但你不能两者兼得。
其直接影响是颠覆性的。全球油价上涨5%,清晰地显示了市场的焦虑。更具说服力的是,多米诺骨牌恰恰在最需要的地方开始倒下。据贸易消息人士透露,中国的国有石油巨头——中石化、中石油和中海油——立即暂停了所有俄罗斯海运原油的采购。在已成为俄罗斯折扣石油最大买家的印度,炼油商们宣布正准备大幅削减进口。这不是价值观上的自愿站队,而是基于冷酷的风险计算。正如一位分析师所言,进入美国资本市场是一项任何全球参与者都不愿放弃的奖励。
这就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为什么是现在?以及,为何之前坚定支持乌克兰的拜登政府会回避此举,仅满足于制裁俄罗斯第三和第四大生产商?答案在于变化的形势和对风险的冷峻接受。拜登政府曾为后疫情时代的通货膨胀幽灵所困扰。对俄罗斯能源进行全面打击,可能会导致汽油价格飙升,在国内造成严峻的政治后果。时任财政部长珍妮特·耶伦也曾表示担忧,认为逼迫过甚可能加速“邪恶轴心”国家放弃美元的进程,从而侵蚀美国的长期金融主导地位。
改变的是战场的现实和能源格局。乌克兰战争正处于关键时刻,切断克里姆林宫的资金来源不再是一个战略选项,而是一项紧迫的必需。至关重要的是,世界已为承受这一冲击做好了更充分的准备。国际能源署的数据显示,仅沙特阿拉伯和阿联酋就拥有约每日320万桶的闲置产能。巴西和美国等非欧佩克生产国也能提高产量。这提供了一个关键的缓冲。油价“仅”上涨5%的事实表明,市场已经消化了这一产能因素。欧佩克已通过科威特石油部长的声明,表示必要时准备增产——一年前,这种来自阿拉伯国家的合作远非板上钉钉。
美国政府正在进行一场高风险的赌博,赌它可以在不引发全球衰退的情况下,瘫痪俄罗斯的主要收入来源。正如路透社一篇分析所恰当指出的,“美国终于找到了打击俄罗斯石油的好办法。”这是一种温斯顿·丘吉尔可能会用来形容美国的策略,即只有在尝试了所有其他选项之后才最终采用。其目标不再仅仅是给克里姆林宫制造不便,而是要摧毁其财政支柱,迫使其在资助战争和维持国内经济之间做出选择。直到11月21日的为期一个月的宽限期并非软弱的标志,而是普京战争经济的倒计时。
北京的空椅子与诡异回响
当华盛顿向外投射力量时,北京正沉溺于一场向内的恐怖行动。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本应为中国未来五年规划经济蓝图。然而,最终出台的公报却是一份毫无新意的延续性文件。它充斥着“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等陈腐口号,这些都是习近平多年来话语体系的一部分。该规划继续优先考虑对制造业和科技的供给侧投资,而对提振疲软的国内消费这一关键需求只是口头上的敷衍。对于一个期待看到务实经济治理信号的世界来说,它传递的信息是意识形态的僵化。
比全会最终文件内容更能说明问题的,是哪些人没有出席会议来批准它。官方报道称,205名中央委员会正式委员中仅有168人出席。据彭博社分析,这是自半个世纪前文革乱局以来,中央全会出席率最低的一次。近六分之一的席位空缺。在除去一名逝者和10名已公开宣布清洗的成员后,仍有高达26名委员无故缺席。人民大会堂里的空椅子,讲述了一个任何宣传都无法掩盖的恐惧与猜疑的故事。
这场无声清洗的核心是人民解放军。一个真正惊人的统计数据显示,三年前在二十大上当选的军方中央委员(包括正式和候补委员)中,似乎有63%的人已经消失。他们或在接受调查,或身陷囹圄,或以其他方式“失踪”。这并非针对少数腐败军官的定点清除,而是对由习近平亲自挑选和提拔的整整一代军事领导层的系统性斩首。这场清洗已吞噬了一位国防部长、一位外交部长、整个解放军火箭军高层以及众多其他人员。这已变得如此常态,以至于当全会宣布增补11名候补委员为正式委员以填补部分空缺时,真正的新闻在于谁被跳过了——八名高级官员,多来自军方,按规定本应顺位递补,却被略过,他们的职业生涯乃至人身自由如今都已岌岌可危。
是什么驱动了这样一场凶猛且自毁长城的运动?包括《华尔街日报》最近的一篇报道在内的一些分析人士认为,这显示了习近平的绝对权力和自信——他感觉如此安全,以至于可以清除自己的亲信而无需担心损害其威望。这种解读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个真正自信的领导人不需要时刻警惕背后。一个稳固的政权不会吞噬自己的精英。这不是一个权力巅峰的强人所为,而是一个被自己统领的体制吓坏的偏执皇帝的行径。
全会的言辞只会加深这种不祥之感。在经济的陈词滥调中,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新词组进入了官方词典,用以定义中国的安全方针:“边斗争、边备战、边建设”。这是从毛泽东时代挖掘出的语言,唤起了一种国家被围困、与敌对外部势力进行永久性冲突的地堡心态。它将国家安全的概念从防御重塑为主动、进攻性的“斗争”。再加上另一个怪异的新概念“历史自主”——暗示党现在可以书写自己的历史和命运,不受外部约束——其意识形态方向已然清晰。习近平正在让中国准备的,不是全球合作,而是持久对抗。
脆弱地球上的力量碰撞
这两大发展——美国的经济战和中国的政治恐怖——正在创造一个自冷战以来最充满危险的全球格局。它们代表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决定性动态:民主经济力量对军事侵略的维护,以及个人独裁政权的脆弱与不可预测性。
风险是深远的。将俄罗斯经济逼至绝境可能会使普京变得更危险,而非更不危险。一个拥有核武器、被逼入绝境的独裁者是一个可怕的前景。在中国,习近平清洗的后果同样令人担忧。通过清洗其军事指挥层,他不仅削弱了解放军的作战效能,还让自己身边围绕着一群不敢向他报告坏消息或提出告诫性建议的恐惧的谄媚者。一个相信自己拥有“历史自主”且与现实隔绝的领导人,更有可能作出误判,尤其是在台湾这样的热点问题上。
世界如今正夹在这些力量之间。西方最终决定直面俄罗斯的经济生命线,是一场必要且早该进行的赌博。这是一种认识:不作为的代价远大于经济动荡的风险。但这一行动的背景是,一个日益不稳定且内向的中国,其领导人更痴迷于清除国内想象中的敌人,而非扮演负责任的全球利益相关者的角色。其结果是一场不稳定性的完美风暴,一个战区的经济战和另一个战区的政治偏执为整个国际体系创造了级联风险。
后冷战时代的幻想——即经济一体化必然导向政治温和——已化为泡影。我们正处在一个崭新且更危险的篇章,专制国家的内部政治对全球安全产生直接而即时的后果。要驾驭这一新现实,民主世界需要一种罕见的组合:钢铁般的决心、战略耐心,以及对我们所面临力量的毫不动摇的理解。来自华盛顿和北京的震动是一记警钟;世界必须为即将到来的地震做好准备。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