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全球经济热点透视

11月1日:全球经济热点透视

全球经济热点透视


一、中国取消黄金税收优惠:意在增加财政与抑制民间储藏

核心新闻

根据彭博社报道,中国财政部发布新法规,自11月1日起,取消了部分黄金交易的增值税(VAT)抵扣优惠。

政策细节与影响范围

  • 政策核心: 部分零售商在出售从上海黄金交易所购买的黄金时,将不再被允许抵扣增值税。
  • 覆盖产品:
    • 投资产品: 包括高纯度金条、金锭,以及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金币。
    • 加工产品: 无论是直接出售还是经过加工后出售的黄金均受影响。
    • 非投资用途产品: 包括珠宝和工业原料。

政策动机分析

  • 直接目的: 在房地产市场低迷和经济增长乏力的背景下,政府财政收入紧张,此举旨在提振税收。
  • 潜在影响: 可能会增加中国消费者购买黄金的成本。

讲师深度解读:政策的真正目标

本次政策调整的关键,在于两个核心词:“实物交割”“出库”

“它的政策的实际影响,它就是要通过增加税收成本,抑制、打击对实物黄金的需求。”

  • 不受影响的投资: 对于非实物交割的黄金投资,如黄金ETF、黄金饰品等,新规没有影响。
  • 受影响的投资: 购买并需要提取实物(出库)的金条、金锭等,成本将增加。
  • 政策例外(小口子):
    • 非投资用途的金首饰、工业原料仍享受优惠。
    • 购买由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发行的法定金币(如熊猫币),也可能被视为“金首饰”类别,不受新规影响。

结论

该政策的根本目的,似乎是不鼓励普通民众大量储存实物黄金。通过增加持有实物黄金的成本,可能意在抑制民间对实物黄金的巨大需求,这或将对短期金价产生抑制作用。


二、安斯半导体风波:一场中美荷三方的“人质”博弈

背景

荷兰政府应美国要求,扣押了中国闻泰科技持有的荷兰安斯半导体(Nexperia)某子公司股份,理由是中方派驻的董事长涉嫌违规将技术转移至中国。

事件最新进展(三方动态)

  1. 中方行动:扣押工厂,公开“销赃”
    • 作为反制,中方扣押了安斯半导体在东莞的加工厂。
    • 中国商务部今日发布公告,宣布“恢复”对外提供该工厂的产品,并欢迎有困难的企业联系。
    • 讲师比喻: 这相当于绑匪(中方)扣押了人质(东莞工厂),然后开始公开出售人质的财物。
  2. 美方揭秘:协议的幕后推手
    • 白宫几乎同时发表声明,宣布将恢复安斯半导体从中国工厂的发货。
    • 声明指出,这是特朗普总统与习近平主席在会晤中达成的框架协议的一部分。
    • 解读: 这揭示了中方行动的背后,是中美两国领导人达成的某种交换或妥协。
  3. 荷方沉默:尴尬的“苦主”
    • 荷兰安斯半导体公司和荷兰政府均拒绝对此事发表评论。
    • 解读: 作为事件的直接当事方和资产所有者,他们的沉默凸显了在这场地缘政治博弈中的无奈与尴尬。

这一系列事件清晰地表明,中美之间的贸易战和科技战依然激烈,斗争方式复杂且不择手段。


三、外交礼品中的“潜台词”:从围棋到小米手机

事件:韩国新总统的礼物外交

  • 赠予特朗普: 一顶象征权力的“金冠王冠”。
  • 赠予习近平: 一副由名贵木材制成的“围棋棋盘”。

背景故事:习近平与围棋

  • 据棋圣聂卫平早年接受采访时透露,习近平曾向他请教如何快速提高棋力。
  • 聂卫平的回答是:“我没有教他,我怕他的水平不行,出去给我丢人。”

关键互动:小米手机的“安全”玩笑

  • 习近平回赠给韩国总统一家两部小米手机,并特别说明:“你和你的夫人一人一部。”
  • 韩国总统的第一反应(以嘲笑口吻)是:

    “你这个手机信息安全不安全?”

  • 习近平则回应:“你放心,可以去查,看看有没有后门。”

解读

这个看似轻松的互动,实则反映了深刻的现实:

  1. 全球共识: 中国的通信和电子产品存在安全隐患,这已成为国际社会(甚至是友好国家领导人之间)的一种本能反应和公开玩笑。
  2. 认知隔阂: 习近平对此似乎并未感到被冒犯,其反应显示出他可能对外界的这种普遍担忧缺乏感知,或者习惯于以“否认”作为标准回应。

这个小插曲,比严肃的政治声明更能揭示中国科技产品在全球的信任赤字。


四、中方抗议日相会晤台方代表:自相矛盾的外交逻辑

事件

日本新首相高市早苗在APEC会议期间,会晤了台湾当局派出的代表,并在其社交媒体上高调发布了相关信息,称对方为“总统府资政”。

中方反应

  • 中国外交部对此表示“坚决反对”,并向日方提出“严正交涉”和“强烈抗议”。
  • 抗议理由是,此举严重违背“一个中国”原则和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精神。

逻辑矛盾分析

  • 核心矛盾: 台湾作为APEC的正式成员(以“中华台北”名义),其代表的参会资格是经过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成员体协商和批准的。
  • 讲师质疑: 既然中方同意了台方代表参会,那么其他成员国领导人与其进行会晤,是会议期间的正常交流。中方一方面同意其参会,另一方面又抗议别国与其接触,这在逻辑上是自相矛盾的。

结论

中方此次抗议,更像是在寻找一个理由来表达对日本新首相高市早苗的不满,而非基于一个严谨一致的外交逻辑。


五、“川习会”协议深度解读:一份充满风险的“休战协定”

最新动态

  • 特朗普的新表态: 如果中国在芬太尼问题上取得进展,他愿意进一步降低(取消剩余的10%)对华关税。
  • 经济学家的观点(法国外贸银行): 这是一份“暗藏风险的休战协定”,而非真正的贸易协议。美国的收益微乎其微,反而暴露了对中国经济的依赖。

关键人物解读:美国财长姆努钦的专访(金融时报)

“北京犯了真正的错误...就是威胁暂停稀土出口...他们把枪放在桌子上,是想吓唬我们,结果却朝天开了一枪。”

  • 姆努钦认为,中国的稀土武器化威胁,反而让美国警醒,并已开始准备替代供应方案,预计在12-24个月内确保替代供应。
  • 他承认,虽然达成了平衡,但中国未来已无法再将关键矿产品作为“胁迫工具”。

讲师总结:从姆努钦表态中读出的三个信号

  1. 被迫的协议: 美国是在面临巨大压力和潜在供应链断裂的风险下,被迫与中方达成协议的。这是一种充满委屈、愤怒和不甘的妥协。
  2. 为未来做准备: 姆努钦的强硬表态,意在向美国民众传递信息——我们必须卧薪尝胆,为摆脱对中国的依赖做好准备,未来的报复是必然的。
  3. 战略误判的代价: 中方试图将稀土“武器化”的行为,是一个严重的战略误判。它虽然在短期内迫使美国达成了一个对中方有利的协议,但从长远看,却加速了美国及全球供应链的“去中国化”进程。

评论